生物降解地膜市场布局提速
因为普通塑料地膜降解难、回收难,农业生产中地膜的大规模应用一度造成了大量“白色污染”。明年1月1日起,《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对农用薄膜随意弃置说“不”,并对农用薄膜使用者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的违法行为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政策助推下,生物降解地膜的市场也在悄然打开。
地膜市场潜力超200亿
“上世纪90年代初,每亩地的地膜残留量在1-3公斤,少的0.15公斤,今天已经到了5-15公斤,多的达到了20公斤以上,比如新疆地区。地膜随着应用年限的延长,在土壤里面的残留量越来越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会长张真和如实介绍农地中“白色污染”的愈演愈烈。远离“白色污染”,使用生物降解地膜的选择越来越被认可。
“全国的地膜市场大约在150万吨左右,市场潜力超过200亿元。”生物降解地膜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非降解地膜回收难
农地里的“白色污染”很大一部分来自普通地膜回收难。据统计,我国地膜使用量近几年已猛增到近200万吨,回收率仅为30%左右
为了节省成本,塑料地膜越用越薄,而用完就碎到土壤里了,很难分离。厚的地膜,收集不再困难,可是,又会增加一部分人工成本。“目前回收一亩地的地膜,人工成本在200元左右,机械回收价格更高。”山东绿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农艺师、济南市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新强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其实,即便是机械回收,残膜的回收也无法做到完全收尽,经过两到三次机械回收后,残膜也只能回收到80%左右。据了解,国家曾经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企业做示范性地膜回收利用,但是这么多年来收效甚微。
更重要的是,残膜回收网点少、网络不健全、渠道不畅通、回收加工企业普遍经济效益差等,这些都掣肘了残膜的回收利用之路。相比普通地膜的以上种种,生物降解地膜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虽然目前来看,生物降解地膜的成本略高于普通地膜,但是如果算上回收成本的话,就与普通地膜基本持平了。生物降解地膜日渐凸显的成本优势。
可降解是治理地膜污染可靠路径
近日,《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获得通过,条例对农用薄膜随意弃置说“不”,引起行业广泛关注。
针对当前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用薄膜被随意丢弃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土壤污染较重的情况,条例在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分别对政府和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的责任作出了规范: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补助措施,建立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和农用薄膜回收利用体系;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同时对农用薄膜使用者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的违法行为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随着强制地膜回收政策日渐完善,生物降解地膜生产企业也看到了更多的商机。
“生物降解是解决我国地膜污染的可靠的、有希望的技术路径,因为可降解了,就没有必要把膜做得那么厚了,原料消耗减少了,成本也同样可以降低。”对地膜污染的治理路径,张真和曾一阵见血地说。
来自全降解地膜厂家的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