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地膜的应用和发展非常迅速,增产、增收效果也特别显著。1979年以蔬菜为主进行小面积试验开始,1983年各种作物地膜覆盖面积猛增至62.9万公顷。1982年-1992年的11年间,推广地膜覆盖面积2506.7万公顷。1996年地膜覆盖面积超过亿亩,达到700万公顷,其中达到和超过38万公顷的作物有玉米176.1万公顷,棉花181.6万公顷,水稻育秧60.5万公顷,花生58.9万公顷,蔬菜74.3万公顷,西甜瓜60万公顷,烟草38万公顷。这项技术用于“老、少、边、穷”地区,高寒山区及边远地区,能有效增加积温量,克服了低温干旱,生育期短等不良自然条件,使晚熟高产优质玉米良种获得丰收,产量成倍增加,1989年-1991年在16个省市实施的“温饱工程”中,这一技术,使3200余万农民越过了温饱线,1993年-1996年4年间,共推广地膜覆盖玉米育苗移栽及水稻育苗抛秧栽培2866.7万公顷,其中地膜覆盖2333.3万公顷,共增产各种农产品1亿多吨,增产值1143.12亿元,增加纯收入达971.65亿元。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也有力地促进了化工、轻工、农机制造、农资供销、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地膜覆盖技术发展到大棚蔬菜,使人们在寒冷的季节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蓬勃发展的全降解地膜覆盖技术,使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走出了一条农业高产稳产的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地膜覆盖后的作物生旺盛,蒸腾耗水较多,在相同的管理情况下易呈现缺水现象,应注意灌水,防止干旱减产。由于地膜覆盖有增温保湿的作用,因此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殖,加速腐殖质转化成无机盐的速度加快,有利作物吸收。据测定,覆盖地膜后速效性氮可增加30-50%,钾增加10-20%,磷增加20-30%。地膜覆盖后可减少养分的淋溶、流失、挥发,可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但是,地膜覆盖下的养分,在作物生前期较高,而后期则有减少的趋势。生产蔬菜时,后期应注意追肥,否则影响产量。此外,地膜覆盖可以避免因灌溉或雨水冲刷而造成的土壤板结现象,可以减少中耕的劳力,并能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能增加土壤的总孔隙度1-10%,降低容重0.02-0.3克?厘米-3,可增加土壤的稳性团粒1.5%,使土壤中的肥、水、气、热条件得到协调。同时可防止返碱现象发生,减轻盐渍危害。
可降解塑料是对应“白色污染”的有效方法。“白色污染”是指由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等随意丢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是世界上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所以“白色污染”日益严重。“白色污染”可以造成长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废旧农用薄膜混在土壤中,可以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废旧塑料包装物随意丢弃在野外环境中,可能会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目前国内生物降解塑料产业还缺乏有力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支撑。虽然国内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鼓励再生生物质能的利用和降解塑料推广应用,但在具体实施上,目前没有针对产业的具体的扶持政策,扶持政策不到位使得国内生物降解塑料市场迟迟没有启动,大部分国内企业生物降解材料以出口为主,市场一直在外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这种现象有望在今年得以改变,据相关媒体报道,国内的降解塑料相关扶持政策有望于下半年陆续出台。规划扶持的对象包含生物基材料、完全降解材料等,扶持手段包括增值税返还、税收减免、重点项目采购等。如果相关政策顺利出台的话,也必将对国内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效应,生物降解塑料袋的生产成本在未来几年内也可能会适度下降,最低价格可能会降到与传统塑料价格基本持平,从而促进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国内的应用程度。
生物降解塑料主要的目标市场是塑料包装薄膜、POF收缩膜、农用薄膜、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茂名完全生物降解地膜笔者发现,2010年我国塑料包装薄膜的产量约为550万吨,农用薄膜产量约为160万吨,日用塑料(一次性餐盒和杯子等)产量约为650万吨,泡沫塑料包装需求约为90万吨。而目前全世界塑料薄膜和一次性日用塑料等市场需求量估计为3000万吨。即使生物可降解塑料可以替代其中10%的需求,哪里有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市场规模也将达到300万吨。而目前全世界的生物降解塑料产能仅为80万吨,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笔者认为,随着各国政策的推进、大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生物降解材料成本的降低,生物降解塑料的市场空间巨大。